网站首页 > 人文经济> 文章内容

亚洲农业文化遗产的与发展(下)

※发布时间:2021-3-23 12:35:15   ※发布作者:小编   ※出自何处: 

  众所周知,全球的6大农业文明起源——中东中心的古巴比伦文明,华夏中心的华夏文明,中美洲中心的玛雅文明,非洲副中心的古埃及文化,南亚副中心的拉哈帕文化,南美副中心的印加文化中,大多数农业文明都因为过度开垦、气候变化和外族入侵而相继衰亡。例如,哈拉帕文化在公元前2000年中断;玛雅文化在公元9~10世纪被;埃及的所含的文化成为了今天待考古发掘的谜;古巴比伦文明早遭,伊拉克古代近代历史并不

  亚洲在这悠久灿烂的农耕文化历史里,加上不同地区自然与人文的巨大差异,创造了种类繁多、特色明显、经济与生态价值高度统一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1.资源遗产比如根据对《梨俱吠陀》(RigVeda)、《罗摩衍那》(Rāmāyana)、《摩诃婆罗多》(Mahabharata)等古文献的研究,自青铜器时期起,印度种植的作物已80余种。至今喜马拉雅山区的梯田里还保留了这些作物,如黍、苋菜、木豆、黑绿豆等。

  2.耕作制度遗产不同作物及品种的组合种植,导致多种形式的混作、轮作、间作和套种的出现,并形成良好的相互为用的生态群落。如中国宋代江南桑下栽苎,清代无极一带农民的粮棉菜豆的组合等。

  3.复合系统遗产比如起源于中国明清时期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桑基鱼塘,将低洼地挖深变成水塘,挖出的泥堆放在水塘的四周为地基,基上种桑,塘中养鱼,桑叶用来喂蚕,蚕屎用以饲鱼,而鱼塘中的塘泥又取上来做桑树的肥料。通过这样的循环利用,取得了“两利俱全,十倍禾稼”的经济效益。

  4.农业工程遗产在耕地不足的情况下,尽可能地扩大耕地面积就成为发展农业的首要途径。亚洲历史上出现了淤田、围田(圩田)、梯田、架田、砂田等多种土地利用方式。另外,解决灌溉问题有赖于水利的兴修。亚洲在水利建设方面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其中最令人瞩目的当属中国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和广泛分布于中国新疆、中亚和西亚等的坎儿井。

  5.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遗产比如利用多样性防治病虫害的管理思想和技术,芝麻被广泛地用作先锋作物,用于开荒,以控制杂草。也用于与大豆套种,用以避虫。至今云南高原的农民还保留着采用不同品系混种以减少病虫害的经验。

  范冰冰与王学兵

  亚洲的农业文化遗产植根于亚洲的文化传统和长期的农业实践,传承了故有的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思想,因地制宜地发展了许多宝贵的模式,值得认真发扬和借鉴。那些存在了上千年的农业文化,其中必有其合理的内核,值得认真挖掘、、研究和提高。

  农业文化遗产主要体现的是人类长期的生产、生活与大自然所达成的一种和谐与平衡。不仅为现代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保留了杰出的农业景观,维持了可恢复的生态系统,传承了高价值的传统知识和文化活动,同时也保存了具有全球重要意义的农业生物多样性,为现代高效生态农业的多功能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技术支撑。与以往的单纯层面的遗产相比,它更强调人与共荣共存、可持续发展。例如,在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中,稻与鱼互利共生,促进了农业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从而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保持了农业生物多样性和良好的农业生态;又如,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不仅展示了美丽的景观,更蕴含着丰富的资源管理与农业技术体系,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并发挥着具有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表明,水稻品种多样性混合间作与单作优质稻相比,对稻瘟病的防效达80%以上,减少农药使用量60%以上,每公顷增产近1000kg。

  发端于20世纪初,以农业考古、农业历史、传统农业哲学及农业民俗等为主要内容的农业遗产研究,为农业文化遗产奠定了基础。当前,这一研究包括土壤耕作、作物培养、农业历史、农业生态、农业系统、农业水利、桑蚕养殖、畜牧业、兽医、园艺学、茶学等众多方面。尽管在一般意义上的农业遗产方面已经开展了不少工作,但真正从概念行动开展农业文化遗产,是在2005年之后。2005年以青田稻鱼共生系统被FAO列为首

  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试点为标志的新时期农业文化遗产研究与实践探索,以“活态性、系统性”的传统农业生产系统为研究对象,其目的是在好农业生物多样性与农业文化多样性的前提下,促进地区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并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支持,体现出了多学科合作、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并重、与发展协调的特征。

  传统农业系统一般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农业生物多样性也是农业文化遗产的核心内容之一。农业生物多样性正不断遭到或,对其已成为全球可持续农业研究中的热点,需要深入研究的领域主要包括定量分析和生态效应的机制研究,如共生系统的病虫草害控制等。传统文化和本土知识对于生物多样性和自然资源管理的意义已被世界各地广泛认可。农业文化遗产在传统耕作方式的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对生物多样性的起着重要的作用。

  农业文化遗产动态与适应性管理正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生态博物馆模式是农业文化遗产的一种途径,建立多方参与机制是农业文化遗产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首先是一个产业部门,通过农业文化遗产促进农业文化遗产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是必然要求,也是能够真正实现农业文化遗产的动力所在。而农业文化遗产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成为当地社区关注的重点,认为替代产业发展是农业文化遗产动态的有效途径,特别是发展生态旅游和特色有机农业。

  当前亚洲农业文化遗产研究,还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课题:一是生产率的问题,包括生产的数量、生产的质量及其经济效率;二是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和发挥;三是农业生物多样性的保育,包括种质资源等遗产多样性;四是传统农业生产系统的可持续性、承载能力及其应对干扰的弹性的评估;五是农业文化遗产的综合效益价值评估等。当前亚洲农业文化遗产与发展,不仅要注重传统农业技术的挖掘和改进,从传统农业知识中学习有价值的生态模式、技术和方法,同时还应注意对这些朴素的经验进行挖掘和提高,以生态农业为突破口,不断丰富、完善农村循环经济的技术体系,使农业生产活动兼顾粮食生产和生态系统服务的供给。

  农业文化遗产是人类长期历史的创造和智慧的结晶。可以欣喜地看到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的开展为实践农业文化遗产的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国际平台,不仅取得巨大的成绩,并展现了勃勃的生机。另一方面也应该指出,GIAHS作为一个长期计划还处在其发展的初始阶段,其规章制度有待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参加的国家有待扩展,示范区的数量和管理有待加强,不过本文亚洲在这方面一定能发挥其引领和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