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人文经济> 文章内容

理想人文城市是什么模样?

※发布时间:2019-6-10 23:25:38   ※发布作者:小编   ※出自何处: 

  瑜伽女教练让人流鼻血在6月2日举行的中国城市百人论坛2019年会上,多位学者分别给出了自己的关键词,“便利”“健康”“品质”等,从根本上说,就是“以人为本”。正如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所言,真正的理想城市不仅有利于人们理想地生活,而且有利于人们创造理想的生活。

  核心在人。记者获得的数据显示,1978年~2018年,我国城镇人口从1.7亿增加到8.3亿,城镇化率从17.9%快速增长到59.58%,城市数量从193个增加到657个,建制镇增加约10倍……在这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中,我们取得了巨大成就,也积累了不少问题。

  其中,对城市文化不够重视,“千城一面,万镇同工”的窘境尤为明显。注重人文城市建设,被写入2014年发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作为中央颁布实施的首份城镇化规划,这份重磅文件明确推动新型城市建设应涵盖绿色城市、智慧城市和人文城市的内容。如今,规划年限将满,人文城市建设将何方?建设未来理想的人文城市,还需要克服哪些难题?

  在中国社科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看来,理想城市一定是以文化为起点,并以文化为终极。因此,“城市的文化园区建设,必须升级,不能再停留在传统模式上。”

  “新型城镇化道的实施依赖于城市发展战略的转型,现在是一个很好的节点,可以反思过去城市化发展历史,展望未来理想的城市化发展愿景。”表示,我国正处于重大的城市化转型期,文化发展的逻辑应该“从硬增长到软增长再到巧增长”。

  他指出,从1949年至世纪之交,我国城市化基本属于“硬增长”,以工业化发展为需求,不太考虑文化建设,“尤其是在城市空间布局上,文化布局是不予以考虑的,只考虑效率。”

  进入新世纪后,城市化发展进入“硬”“软”叠加期,这个时期的文化发展主要是依附于城市经济发展,“它是一种文化产业嵌入了城市化‘硬增长’进程,分享了城市化膨胀期的地产红利,借机实现了自己体制性转型和原始积累。”说。

  这种模式的问题在于,当“硬增长”动力消失,文创园区随之陷入瓶颈,普遍出现空心化,进入大规模洗牌的新阶段。直言,文创园区必须转型,从载体模式主体模式,重新构建文化园区和城市发展的价值空间。

  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环境发展研究所副所长杨开忠主张以地方品质为关键,推动未来城市的建设。他在发言中指出,70年来,我国城市规划建设一直以生产为驱动,规划建设的是生产性城市,相对忽视生活,未来应该城市发展规律,推动转型。

  如何转型?杨开忠认为,目前许多城市概念容易调用单纯的技术主义或生态主义,自觉或不自觉地忽视人的需要,未来一定要“以人为本”,提升地方品质。

  在大学社会学系主任谢立中看来,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应以便利居民的生活为第一原则。“每天早上数十万人像潮水一样涌进城里,下班之后像潮水一样退出去,这样的‘卧城’给城市带来巨大的压力。”他表示,城市功能分区到底适宜在多大空间范围内进行,值得研究。

  在谢立中看来,人文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必须便利人们之间的社会流动、社会交往和社会团结。要做到这一点,最关键的是要创造城乡之间、城市之间和城市内部区域之间居民能够流动的条件。

  正如倪鹏飞所言,真正的理想城市,是能够可持续地使居民经济富裕、身心愉悦、心灵、情操、发展抱负、绽放潜力的城市。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联系。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文章来源于博贝棋牌850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