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风俗习惯> 文章内容

白马藏族的神秘习俗惊艳了整个冬天!

※发布时间:2017-6-25 13:50:18   ※发布作者:小编   ※出自何处: 

  第一次听朋友谈起“ 池哥昼”的时候,心里是一片茫然。“池哥昼”三个字能听得懂,但并不知道“池哥昼”所指的具体是什么内容,头脑里完全没有一点确切的概念。一旦起了好奇心,探究起“池哥昼”来却是更加的好奇不止。百闻不如一见,甘南池哥昼一行也就顺理成章了。

  九寨沟的山水早已是名扬天下了,但相距只有100多公里的甘肃陇南文县却鲜为人知。其实从东南方向进入九寨沟的汽车都必须经过文县,只不过文县看起来实在是太普通太平常了,而过这里的游客的心思又大都在九寨沟的山山水水里,视而不见也就是自然平常之事。

  文县位于的最南端,与四川、陕西交界之处,隶属于陇南市,沿用古文州之文而得其县名。这里山高沟深,森林茂密,地处秦巴山地,是甘肃的南大门,东南与四川省青川县、平武县接壤,西邻四川九寨沟县和甘南藏族自治州,北接武都区。面积5000平方公里,人口约24.09万人,辖14镇、5乡  、1民族乡,305个行政村。白水江从文县境內穿流而过,江畔的岷山余脉山高坡陡,植被茂密,风景秀丽,素有“陇上江南”、甘肃的“西双版纳”美誉。但由于道闭塞,人烟稀少,这里也就成了我国独有的珍稀野生动物大熊猫的繁衍栖息地,名副其实的“大熊猫的故乡”,在这里的白水江国家级自然区内的大熊猫数量就约占全国数量的十分之一。除此之外,这里更吸引我的还有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的白马藏族和白马藏族独具的池哥昼。

  到文县县城后,沿着白马河沿岸一向西北方向行驶,在崇山峻岭之中着大大小小的自然村寨。除了一小部分汉族外,这里的原住民大都是白马藏族。谈到白马藏族,还有一段历史可探其来源,虽然学术界至今仍然存在争议,没有,但仍然可以帮助我们探究一下白马藏族的来源。“白马”是古藏语,汉语意思为藏族的兵。

  相传,在公元6世纪,吐蕃王朝的东征大军在九寨沟一带与唐朝的部队两军相遇而战。一场昏天黑地的短兵相接的激战后,吐蕃王朝的军队以胜利而告终。但奇怪的是,这支打了胜仗的队伍并没有跟随大部队继续前进,而是就地留守。整个东征结束后,大部分的士兵都相继被召回故乡,但这支队伍却没有接到任何回家的指令,而被永远地遗忘在了这片异乡的土地上。时光飞逝,为了能够藏兵这个特殊的身份,他们给自己起了一个新的名字白马,以便代代相传,不忘自己的祖先。

  如今,白马河流域的山山水水已变成白马藏族的家园,但他们用古藏语歌唱和讲述先民故事的习惯依然没有改变。

  提起白马藏族,除了其独特新奇的民族服饰外,池哥昼更是让人感觉一夜之间又回到了蛮荒的远古部落时代。每年的春节期间,这里的白马藏族村村寨寨都有表演面具舞“池哥昼”的习俗。

  对于白马人来说,这种面具舞既是舞蹈,同时又是白马人最神圣的祭祀活动,平常的日子里是轻易不能随便将面具拿出来跳舞的。每年的正月十六“池哥昼”跳完结束后,白马人即刻将面具、服装、道具等悉数收藏,精心保管起来。等到来年的春节,才能再次请出面具来跳舞。

  每年春节的正月初五,白马人就开始在各自寨子的大场里预习“池哥昼”面具舞,等正月十三一到,池哥昼就正式开始了。但也有例外,个别村寨的开始时间是正月十四、而有的却要等到正月十五才开始。跳池哥昼时,舞蹈者头戴面具,扮成“池哥”、“池母”、“志玛”、“猴娃子”等模样,挨家逐户地欢跳,意在为村民驱鬼除恶、驱邪消灾、避难免罪,以迎接新的一年吉顺。整个场面非常古朴豪放、庄重热烈,既富有神秘气氛,又充满了浓厚的娱乐色彩。

  每年正月十二,白马藏族各村寨都会由族长召开村民会议,大家共同商议和部署“池哥昼”的活动事宜,确定“跳手”表演者,如何接待客人等等事项。正月十三,全村男女老少都会穿上白马藏族特有的节日盛装,而池哥昼的舞蹈队员都会在早晨集中起来,在经验丰富的族人帮助下,穿衣装扮,穿戴各种配饰和面具。精心准备好后,在房间里举行过必要的仪式后,由炮手在屋外对空鸣放三声“三眼铳”,表示一年一度的“池哥昼”活动正式开始。三声震天的三眼铳响过后,一阵接着一阵的“咚咚嚓、咚咚嚓……”的打击乐声骤然响起,一支由九人组成的“池哥昼”舞蹈队开始边走边舞动起来。同时,身穿白马藏族节日盛装的村民们跟随在舞蹈队伍后面,唱着白马藏族民歌,一尾随而行。

  池哥昼舞蹈队首先舞动着行进到村寨的广场里,和大家一起手拉手围着广场中央点燃的篝火一面转圈,一面载歌载舞。随后由池哥昼舞蹈队带领着全寨的村民围着村寨边走边跳地绕行一圈后,池哥昼舞蹈队伍即刻从寨子的最高处开始,由东向西,自上而下,挨家逐户地跳舞,就如同给各家拜年一样。

  在各村寨池哥昼舞蹈结束的深夜,全村男女老幼护送池哥昼舞蹈队向西前往祖先相传的圣地。“池哥”、“池母”、“志玛”取掉面具,摘下鸡翎。众人手拿香纸,面向西跪拜叩首,四方神灵,对神,新的一年六畜兴旺、五谷丰登、全寨安宁,同时将鬼怪秽气一一驱走。送神之后,大家唱着“扎西德目,扎西德目”(即吉祥如意之意,跟其他藏区的“扎西德勒”略有方言区别),一兴高采烈地回到家中。

  在池哥昼的舞蹈中,最重要的角色是池哥四兄弟,池哥四兄弟即是白马人的祖先神。在池哥昼的整个舞蹈中,池哥四兄弟头戴青面獠牙、插锦鸡翎的木雕彩绘山神面具,池哥四兄弟右手握牛尾拂尘,左手执一钢刀,身穿羊毛祅,足下一双牛皮靴,伴随着抑扬顿挫的鼓声,池哥的舞蹈动作英武刚劲,拂尘有力地上下抖动停顿,钢刀遒劲地左右摆动,给人予无穷的力量和信心,白马祖先生活在这里的深山峻岭中,要下来,缺了这股和猛劲,可能真的是有问题的。整个池哥昼一看下来,池哥都是村寨里体力极好的精壮白马男人,整个寨子挨家逐户地跳下来,体力也必须是要相当的好才能胜任。

  现在的一夫一妻制可能让我们有点理解困难,但想想在没有一夫一妻制之前的情况,应该就很容易理解了,四个池哥兄弟有两个媳妇应该也是正常。在池哥昼的舞蹈中,池母仍由男士扮演,头戴慈眉善目的木雕彩绘面具,动作温柔婀娜,双手举取然后轻轻地一和,伴随着向前挪动半步,双手再叉腰扭肢转胯,女性韵味十足,和走在前面刚猛的池哥一对比,一投手一投足更是柔情脉脉。

  历史上白马人不允许与外族通婚,但曾经有一位白马藏族少女爱慕一个外族小伙,相互情深意笃。最终白马藏族少女还是违反族规,跟随外族小伙远嫁他乡了。多年后,远嫁他乡的白马藏族少女思乡心切,但碍于族规,又无法返回故乡探望亲人。情急之下,只得把自己和丈夫的脸用锅底灰,再身披破衣烂裳等等,如此毫不留情地把自己糟蹋作贱一番后,才双双返乡和亲人相见。族人一看他们从态度上认了错,还是以亲情为重,接纳承认了他们。在池哥昼的舞蹈中,志玛夫妻的形象虽然没有池哥威猛,但却是整个池哥昼队伍的领军人物,始终走在队伍的最前面。

  曾经对志玛的黑脸涂料心存疑虑,跟着去查看了一番,结果发现还真是货真价实的柴火锅底黑灰,可谓就地取材,美容功效肯定也错不了。

  猴娃子是志玛夫妻的孩子,跟在池哥昼队伍的最后面,由村寨里的孩子扮演。扮演猴娃子的孩子都是机灵鬼,整个池哥昼也因为满脸彩绘的猴娃子而更加活泼生动起来,碰上生性调皮捣蛋的,场面也变得更加地妙趣横生了。孩子的耐性持久有限,整个山寨挨家挨户跳下来,猴娃子也是在不停地换人,搞不清楚志玛夫妻到底有多少个娃儿子。

  炮手的角色有一定的性,通常由精壮的白马藏族男子担当。首先,炮手手持一把当地的铁制三眼铳,放入黑火药,插上导火线,然后再用泥土填压封实,整个过程的动作干脆麻利,一气呵成。随着炮手点烧三眼铳的导火线,一声振天撼地的响声伴随着一股青烟直冲云霄。响声过后,一户的池哥昼结束,而另一户的池哥昼也即刻开始。

  三眼铳的响声和振动实在太大,即使每次在心理上做好足够充分的暗示,但每次仍然要被振得掏心掏肺地哆嗦一下,对这些炮手,除了还是。

  白马池哥昼的乐队简单实用,一鼓、一钹、一锣。乐手并不固定,由山寨的男性轮流执掌,这里的男人天生都有这种击鼓打锣拨钹的本事。乐声里鼓点的震撼力非比寻常,控制着整个池哥昼舞蹈的跌宕起伏,让人振奋而生,名副其实的一鼓而作气。

  池哥、池母入室后,大家会聚集在该户人家的庭院里载歌载舞。白马女歌手的歌声舒缓悠扬,舞步也是曼妙轻盈。很认真地听了再听,除了优美的旋律外,歌词依然是不知所云,方言实在是难懂。但凡有德高望重的老者领唱时,歌曲就会变得更加深远和厚重起来,歌里面的故事肯定少不了,可惜搞不懂当地的方言,除了感受歌曲悠扬的旋律外,无法去领会歌里面的故事了。

  渐渐地发现这种载歌载舞的舞蹈是白马藏族女性的天下,加入的男性跳不了几圈,女性们都会配合默契,忽然改变节奏和方向,想尽办法把男性挤出圈外,随即伴随出一片得意的欢乐笑语,这应该是女性们一种小小不宣的报复和得意吧。男士们也很享受这种处罚,一推一乐中,人们的情感也更进了一步。

  白马藏族的村寨无论大小,都有一个供全寨人的小广场。池哥昼舞蹈期间,广场中央会点燃一堆篝火,身穿节日盛装的白马人就会手拉手地围着篝火边唱边跳,整个场面的气氛马上就亲切热烈起来,这也是全寨白马人相互之间增进感情的机会,也算是有历史的广场舞了。

  交通:陇南成州机场为国内支线机场;文县汽车站,陇南市文县城关镇东街1号。到文县以长途汽车为主,文县周边的大城市都有到文县的长途客运班车。

  1、陇南白天干燥,游客需带着水壶,多喝水或者多吃水果;甘肃的水果品种多,且甘甜味美,但注意不要吃多,以免肠胃不适。

  2、如果对僧人、、和穿着民族服装的少数民族群众有特别的拍摄需求,无论如何都要微笑着征得对方的同意,避免因为误会导致不必要的矛盾。

  推荐: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