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酒店住宿> 文章内容

重庆武隆:守得一方好山水走出旅游脱贫

※发布时间:2019-11-4 8:01:32   ※发布作者:小编   ※出自何处: 

  仙女山、天坑地缝、天池苗寨……地处乌江下游、武陵山和大娄山接合部的武隆区,是一个景观景点密布全境、旅游资源富集之地,被誉为世界喀斯特生态博物馆。

  然而,由于自然地理条件制约,一边是秀美的风景,另一边却是深度贫困。如何破解?依托大自然赋予的宝贵资源财富,发展好旅游产业,大力实施旅游扶贫,成为武隆脱贫攻坚的必然选择。

  守得一方好山水,走出旅游脱贫。近年来,武隆区把旅游作为主导产业和富民产业,按照“深耕仙女山,错位拓展白马山,以点带面发展乡村旅游”的部署,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加速绿色崛起、富民兴区,以超常规之举、以时不我待的状态和苦干实干的工作作风,探索出一条贫困山区旅游扶贫的新子。

  如今,发展旅游业让武隆乡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旅游业已经成为武隆脱贫攻坚的重要战场、百姓增收致富的重要阵地。数据显示,2017年11月,武隆成功退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18年底,武隆全年乡村旅游接待游客890万人次,综合收入17亿元,带动全区近10万农民了旅游、吃上了旅游饭、发上了旅游财。

  放眼望去,在武隆大山深处,一幅幅脱贫攻坚的生动画面徐徐展开,一张张生动明媚的笑脸在山乡田野绽放,“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在这里随处可见。

  “养儿不用教,武隆走一遭。”这是以前武隆老百姓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也是武隆昔日贫穷状况的真实写照。如何改变落后的贫穷面貌?武隆决策者把目光对准了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决心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带动老百姓早日摆脱贫困。

  据了解,武隆集大娄山脉之雄、武陵风光之秀、乌江画廊之幽,拥有山、水、林、洞、湿地、石林、湖泊、草原等景观,是全国首批7个生态文范区县之一,被誉为世界喀斯特生态博物馆。

  为了山中“沉睡”的美景,把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二十多年来,武隆一张蓝图绘到底,一把手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到底,不懈怠、不、不,矢志不移、锲而不舍地把旅游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和富民产业,紧紧围绕旅游资源、旅游产业推动脱贫攻坚,通过全径规划、全社会参与、全产业融合,探索出廊道带动、集镇带动、景区带动、专业合作社带动四种“旅游+精准扶贫”增收模式,找到了激活绿水青山的致富密码:

  ——旅游廊道带动型增收模式。“建一处景点、引一批企业、活一带经济、富一方群众”,确立仙女山旅游扶贫带、白马山旅游扶贫带、石桥湖旅游扶贫带、桐梓山旅游扶贫带4个旅游黄金廊道,建成集交通组织、空间整合、产业集聚、形象展示等为一体的扶贫开发示范区。度假旅游的火爆,让群众腰包鼓起来了,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万元以上。

  ——廊道带动型增收模式。确立仙女山旅游扶贫带、白马山旅游扶贫带、石桥湖旅游扶贫带、桐梓山旅游扶贫带四个旅游黄金廊道,建成集交通组织、面部痣的位置与命运空间整合、产业集聚、形象展示等为一体的扶贫开发示范区。仙女山片区7个乡镇、50个行政村、近5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2000元以上。

  ——集镇带动型增收模式。大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依托旅游集镇建成安置点169个,搬迁安置10951 户、38331人,打造9个国家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引导安置点和集镇居民发展家庭公寓、快捷酒店、商品销售、特色美食等旅游商贸服务。

  ——景区带动型增收模式。高度重视景区原住民的生产生活,引导景区周边农民发展特色小吃、特色农家、农产品销售、旅游商品销售等商业,景区及周边2万名农民通过旅游实现直接或间接就业。

  ——专业合作社带动型增收模式。成功创建赵家、双河、白马等乡村旅游合作社。赵家乡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被评为全国“合作社+农户”旅游扶贫示范项目,该乡通过办农家乐脱贫的30户148人,在乡特色农业旅游企业中务工脱贫的62户253人,为游客提供产品脱贫的125户438人。

  开农家乐、卖特色产品、就地就业……通过四种“旅游+精准扶贫”模式,大山深处的贫困群众有了脱贫增收的“法宝”,钱袋子逐渐“鼓了起来”,生活水平可见地提高。“夏天还没到,6家重庆主城的客人就把房间预定好了,吃住3个月,净收入能有4、5万元。”仙女山双河镇木根村村民张大叔呵呵地说,自开办民宿以来,自家彻底告别了贫困,生活幸福指数越来越高。

  山水筑梦,点绿成金。如今,武隆从昔日名不经传的偏远小县,一跃成为拥有“世界自然遗产”“国家5旅游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三块金字招牌的旅游大区,年接待游客上千万,带动10万群众增收致富,实现了“旅游做到哪里,哪里的老百姓就脱贫致富”,走出了具有武隆特色的“旅游脱贫模式”。

  近日,清晨第一缕阳光沉睡中的后坪苗族土家族乡天池苗寨。住在民宿的游客李大爷透过窗户向外望去,云雾缭绕,寨中以井干式、吊脚楼为主的房屋透着历史的气息,悦耳的“后坪山歌”远远传来。“住在这里既能欣赏山中秋色,又能体验少数民族风情。太舒服了!”李大爷深吸一口清新空气,沉醉在这美妙的景色之中。

  这让游客流连忘返、赞叹不已的天池苗寨今年9月才开寨营业,是武隆区围绕“旅游+扶贫”倾力建设的民族特色村寨。由于风光独特、民族风情浓郁,开寨短短一个月,就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为当地老百姓带来了增收红利。

  “天池苗寨只是武隆谋划乡村旅游扶贫战略、通过精品示范村镇带动脱贫的一个缩影。”据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武隆把发展乡村旅游与实施脱贫攻坚相结合,根据避暑纳凉、休闲观光、农耕体验、民俗村寨等不同类型,因地制宜打造精品村寨,突出“一村一景”,差异化启动10个区级层面乡村旅游精品示范点和50余个乡镇级示范点建设,融合打造后坪天池坝苗寨、浩口乡田家仡佬村寨、黄莺乡复兴村、沧沟村青杠村、双河镇木根村等一批乡村旅游精品……走出了一条农村变景点、民居变客栈、产品变商品的乡村旅游发展脱贫致富。

  如今,在区委区的全力打造下,武隆乡村旅游突飞猛进地发展,一个个美丽乡村脱颖而出,为百姓打开了“致富门”:作为全市首批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村,仙女山双河镇木根村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扶贫,把好山好水好空气变成老百姓手中增收致富的制胜的法宝,每年游客接待近6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5000万元;白马镇豹岩村融合打造了以天尺茶村为核心,以休闲观光、采摘体验、避暑养生等功能为一体的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新村,被评为“全国十大最美乡村”,全村85%的农户通过旅游扶贫的带动实现了稳定脱贫……

  放眼武隆大地,乡村旅游扶贫春风所到之处,致富之花渐次。数据显示,截止目前,武隆建成1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9个国家级、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10个区级乡村旅游示范村(点)。乡村旅游全年接待游客890万人次,综合收入17亿元,全区有近10万农民靠旅游吃饭,乡村旅游直接和间接从业人员达到3万余人,其中近1万名涉旅贫困群众的人均年收入达到1万元以上。

  借助旅游持续发力,让武隆在脱贫攻坚战役中后来居上。2017年,武隆在全国第一梯队脱贫“摘帽”。2018年,武隆贫困发生率下降至0.78%,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到8991元,增长17%。

  然而,退出不等于稳定脱贫,摘帽不等于全面交账、全面小康。面对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武隆还有2910人未脱贫,还有一些乡村产业基础薄弱、群众内生动力还不足等。啃下这些“硬骨头”,武隆打算怎么干?

  “以更大的决心、更实的举措、更严的要求推动脱贫攻坚各项工作,确保如期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武隆区委黄华在中央第四巡视组对重庆开展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反馈问题整改动员会上,向全区干部群众发出了动员令。

  ——对于还未脱贫群众,武隆加大帮扶力度。聚焦深度脱贫,继续实施“定点包干”帮扶,持续对“两类人群”开展全民动态管理和帮扶,全面落实农村道交通保障、住房人饮整治等工作,通过低保兜底、产业培育、政策扶持等措施,集中力量攻克难中之难、坚中之坚,确保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武隆全区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对于已脱贫群众,武隆将“脱贫不脱钩”。除了持续实施“1+13”后续扶持政策外,还将“政策不变、人员不撤、队伍不散、干劲不松、帮扶不脱钩”,确保贫困群众“零反贫”,实现高质量稳定脱贫。

  “相信这些举措,将最终实现武隆群众‘高一格脱贫、快一步致富’。”武隆区扶贫开发办公室主任沈江涛充满信心。他,在武隆区委区的正确领导下,武隆儿女众志成城、满怀豪情,咬定目标、冲刺决战,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奋勇前进。(郭辉 黄姝颖 付恋)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