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风俗习惯> 文章内容

『藏℃』八廓街——久违的巷陌温情在此重现

※发布时间:2019-1-13 4:38:25   ※发布作者:小编   ※出自何处: 

  ◆ 这八条巷子,是拉萨老城区居民居住地,是拉萨的民族文化乃至的风土人情都在此集结.....

  按照本地习俗,拉萨人一般将以大昭寺为中心的八廓街一带称之为“拉萨”,藏文意思就是佛地。大昭寺内因着释迦牟尼佛十二岁等身像,而成为佛教信众心中最殊胜的圣地。大昭寺吸引了大批藏传佛教的僧俗不远千里前来朝拜,经年日久,围绕大昭寺的八廓街便成为拉萨最为繁华的地带。

  八廓街延伸出去的八条巷子,是拉萨老城区居民居住地,拉萨的特色经济、民族文化、传统手工艺乃至的风土人情都在此集结。

  八条小巷,八个行业,八张不同的面孔,将八廓街的繁荣和、藏族人的生活态度以及藏文化的丰厚和神秘鲜活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早在初冬,林芝地区的人们就开始筹备新年,藏历十月,树叶还零落地挂在枝头不肯落下,工布新年已经热热闹闹地拉开了序幕。

  接下来,八廓街上的人们,也开始总结一年的收成,八条巷子里,不同的表情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或满足、或喜悦,接下来,他们该尽情享受生活,养精蓄锐以待来年。

  这条名为八廓街的街道,也是全中国跟国际接轨最为紧密的一个地方。这条藏语意思为“中街”的环形马,早就已经被很多个称呼所淹没:帕廓街、八廓街、八角街,只是变来变去,总离不开“八”这个数字,巧的是我们也正好从八廓街周围密布如蛛网的小巷里面,找到直接连着八廓街的八条小巷。

  如今,八廓街不仅是旅游胜地,也是商业活动最为密集的地方。在这些不宽的街道里,塞满了所有你能够想到的行业,甚至包括那些你以为早就消失了的行业。

  出大昭寺西门的第一个巷子便是夏萨苏,一块连着一块的广告牌写的都是“镶金牙”,这个在内地几乎已经消失殆尽的行当,在八廓街的枝桠里生长得格外茁壮。不时可以看见年纪稍大的人拉开玻璃门,进去坐在特制的椅子上。小半天的时间,就有四位约莫50岁的康巴汉子走进夏萨苏不同的镶牙店。

  这条直接通往冲赛康,冲赛康过去,就是小昭寺。我们从地上石板的亮度,依稀可以判断出这条巷子曾经的辉煌。边缝制藏靴的边巴老人看着凑上来看热闹的小孩儿与“咔嚓咔嚓”拍照的游客,抬起头来咧嘴微微一笑,然后低下头来继续飞针走线。

  边巴老人的摊位只有一个坐垫一个麻袋,坐垫往石阶上一放,背靠着一栋老房子古旧的门槛,便成了最舒适的工作场所,起码在边巴老人看来是这样。

  渐渐地,人越围越多,边巴老人依然恬淡自如地捏着厚厚的鞋底,一针接一针,最后或许是天色已晚,或许是周围的人太多,他终于站起来,不带烟火气地微笑着完毕,然后蹒跚地消失在傍晚汹涌的人群里。

  命运是奇妙的,仅仅在两三年之前,上海女孩春春不会想到她将在拉萨拥有一个小小的咖啡吧。这里被咖啡浓香熏蒸的房梁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还可以俯瞰朗孜厦,距离大昭寺仅有50米之遥。从她的“绘所”阳台向外望去,大昭寺的金顶如同火焰般灼眼。

  回到这间天蓝色屋顶的咖啡屋内,除了咖啡,还有精美的国内外图书,梵高、莫迪里阿尼、莫奈、达芬奇的精美画册以及关于城市建筑和古地图的画册,使这里成为精美图书绘本爱好者在拉萨难觅的乐园。收集精美图书,一直是春春的爱好。而她在拉萨最重要的事情,是师从勉唐派大师绘画唐卡。

  2009年以前,春春从事着一个奇妙的工作,她为一个老牌奢侈品代理商Joyce工作。对于一个学习设计的女孩而言,这样的工作无疑是梦寐以求的。春春说:“天天泡在全世界最漂亮最独特的衣服中,绝大部分女生的梦想莫过于此。”

  这位以视觉为职业的女孩,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同样地收集着独特和生动的图像:她将自己的收入大部分用来收购精美的外版图书,其中主要以绘本图册为主。自然的风光和书本上的绘画毕竟不同,2009年,春春开始了一次旅行,她的目的地是泰国。然而当时泰国气温极高,她和朋友随机决定去青海玩玩。

  究竟青海如何吸引了她,春春无法确切地形容,甚至也不能确定是视觉上的冲击对她产生的震撼。如她自己所说:“就像遇见了你喜欢的人,你也不知道什么地方被他吸引了。”

  到如今,春春已习了两年唐卡,她说如今自己大致能够说出一些唐卡艺术的微妙之处,并能稍加鉴别。学习了两年,尚且如此,一般的爱好者或消费者想要能说出唐卡艺术水平的高低,几乎是不可能的。

  她说自己刚开始学画时,手头重,把握不好力度;如今画久了,手头也就变得比较熟练。如今春春在线描一副金刚唐卡,狂舞的髯发,怒张的火焰和浓密的流云都要做细致的描绘。根据《度量经》从简到繁要求,这已经是比较高级的课程。待完成之后,春春会交给老师看。老师不会在理论上加以指导,而会在原图上直接修改,学生只有根据老师修改的线条加以揣摩并改进,这是古典式的教。

  春春觉得,唐卡是一门的艺术,高度符号化,对于这门艺术无法轻易地品鉴好坏,只有亲手绘制才会产生独特的体会。哪怕有人收藏了百幅唐卡,但是其唐卡鉴赏水平是否能得到很大的提高,这并不一定。

  作为唐卡学徒,春春对唐卡艺术的现状也有自己的看法,“表面上看画唐卡的人越来越多,然而有15年之上,还愿意继续出作品的人,快要没有了。”春春如此说。至于唐卡艺术创新方面,自然非常困难,而“创新”,例如将唐卡和现代油画结合的结果,又颇为造作。因此,唐卡艺术的传承是最主要的任务,春春说着,在手里揉动橡皮。

  在拉萨最黄金的地段经营着一家小小的咖啡厅,春春感触颇多。春春在内地经营小书店兼咖啡屋时,常有固定的客人来这里,很快就会形成志同道合的小圈子。而在拉萨并非如此,这里的客人是流动的,虽然有游客愿意在春春的店里在拉萨旅游的每个下午,然而终究不能形成颇为稳定的朋友圈子。

  小咖啡厅里不卖酒,没有满满的地图,也看不见旅游者高谈阔论或者涂鸦的热闹场面,这里非常安静,只有美术界大师的画册和几幅唐卡装点。此外就只有春春的铅笔在纸上滑动的声音。

  “我是以玩的状态来拉萨画唐卡和生活,来了之后又一直在达孜学画,直到现在也很少去酒吧或者旅馆。”当我说春春的状态很淡定时,她如此回答。“其实在拉萨很难淡定,从内地来的年轻人,第一年往往都是纯粹的理想主义者,第二年就很难了,看到很多发财的例子,总想自己也尝试,总体来说气氛挺浮躁的。”

  春春计划在春节回上海,之后是否回拉萨,她并不确定。“我来两年了,对内地一片渺茫,上海这个地方,离开三个月就不认识了。”她放下铅笔笑着说。但是唐卡绘画作为她的个人追求,将会长期下去。

  在八廓街周围的巷子里面,一个个门面虽然貌不惊人,可租金总是能让不了解行情的吃一惊。所以翁堆兴卡上22岁的曲达基本是不可能拥有自己的店面,他和朋友们都还处在人生最开始打拼的阶段,一切都是积累,他也只能帮老板看店。

  在八廓街这条拉萨最著名的商业街里,即使是像翁堆兴卡这样的纵深,也隐藏了许许多多的店铺。以前,在拉萨还没有成为国内最著名的旅游目的地时,八廓街因为特殊的地理,就已经有了“小”之称。在当时物流还不发达的年代,八廓街的冲赛康,充当了一个对外贸易的窗口,也因此积攒了大量的人气,本地人也开始来此购物。后来,随着游客的大量进入,大大小小的商店也派生出不同的销售模式,以往来这里做生意的,多是老板兼销售员,而现在已经有很多老板开始雇人看店。

  翁堆兴卡入口,左手边一排低矮的房子即将拆除重建,所以许多店面已经停止使用,老旧的木门依靠着锁扣斜靠在门槛。而最后一间房子前面,一群年轻人正坐在一堆光鲜的藏式铁箱中间,大声说笑着,让人不敢确认他们身后的房子跟前面的房子属于同一系列。

  曲达就是当中笑得最腼腆的那个年轻人,他的店主要出售各种藏式箱子,有铁箱、有木桶,还有来自加查的木碗以及竹编的小筐。店面没有名称,更没有匾额,外面五颜六色的箱子兼职了招牌。屋里亮着的旧灯,这几个年轻人就坐在门槛,也不进屋。“你就说这里叫伦珠店吧!”曲达思考了一下, 还是报了一个店名出来。这是店主,也是他们老板的名字。

  房子还没拆,他们就得一直呆在这里,至于拆了之后,店面怎么办,这不是他考虑的事情,他也从来没想过。

  同样是在翁堆兴卡,还有几家出售布料或者成型毛料的店,尽管在内地布料店已经严重缩水,但是在拉萨,毛料销售市场依然火爆,那些老板们也大都不愁销,同曲达看的店一样,每年秋收过后,就意味着他们销售旺季的到来。

  此后一直到藏历新年,几乎每天都会遇见脸上还带着丰收喜悦的当地人前来采购,这些毛料有很多品种,比如“楚”、“那木普”等,当然,也少不了邦典。

  本地人采购回去,多半用来织氆氇,这对那些店主们来说,算零售。他们真正看重的,是周围氆氇厂或者其他纺织厂前来“批发”。

  这里的商户大多来自山南地区扎囊县洁汝、扎其等地的农村,在那里,有几千个手工作坊,不停地分梳羊毛,然后送到当地村里的简易加工厂里面,制成现在这种原料。

  这些商人,以前都是在家手工梳毛,而随着机械生产的引入,他们终于腾出手来,摇身变为八廓街上令人艳羡的商人。

  这是因为别人都是出门找生意,而对他们来说,无论是箱子、竹筐,还是氆氇、藏毯,都几乎算是生活必需的消耗品,所以他们可以很悠闲地一边谈笑,一边等生意找上门来。

  与八廓街上的大多数店面不同,曲达的店,做的都是本地人的生意,所以虽然现在已经过了旅游旺季,反而是他们生意最好的时候。最高纪录,一天能卖出去20多个箱子,现金收入接近七千元。“大铁箱可以用来装藏毯、粮食;小铁箱锁一些贵重物品;那圆圆的木桶,是装糌粑用的;竹子编织的小筐,装糖果和零食,过藏历年,过林卡,大家都用。”曲达一件件地介绍着商品。

  不同于汉族色调素雅、纹饰简洁的审美观念,这里用作存储衣服的藏式大铁箱拥有着繁复细腻、重彩描画的花卉纹理,雕刻和描绘了龙、、等纹饰,这些都是传统的教吉祥图案和民间传说故事。

  而竹制的小篓子和装糌粑的木桶,则要简洁许多,曲达回忆说他小时候在老家使用的木桶和小筐也有非常繁复的花纹,只是近些年来,一些传统观念发生了不小的改变:在保持自然质朴的基础之上,很多东西都开始追求色彩的清雅与外表的直观。

  在曲达看来,他的老板伦珠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自己有车,在日喀则有工厂,大铁箱就是从那里生产出来的。曲达在工厂做了段时间,因为表现良好,又懂汉语,才被老板伦珠安排到拉萨看店。“早上八点半上班,晚上七点半收摊。”曲达语气平静地叙述着,旁边的小伙子裂开嘴,笑着插嘴说:“就跟你们上班一样。”

  在拍商品的时候,曲达会做些简洁的介绍:“小竹筐是从外地手工艺人那里收购来的,然后老板找人缝上牛皮和花纹。”这样一来,产品就更好卖了,这个法子是前几年一位商人首创的,曲达的老板伦珠发现了这个商机,毫不犹豫地采用了同样的办法。而现在八廓街上凡是卖藏式竹筐的,基本上也都是同样的进货渠道和加工方式。

  从去年开始,曲达就在这里看店了,当时他们店里还有一样商品━━酥油桶,跟现在还在出售的糌粑桶互相搭配。但是酥油桶特别不好卖,所以老板伦珠果断决定不再出售这件商品。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经调查发现,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在不断地提高,绝大部分城镇居民都不再使用酥油桶,只有一些年长的本地人,仍然会买一个酥油桶放在家里,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数量也必定会越来越少。

  八廓街里仍然生活着众多的传统手工业从业者,他们有着精湛的技艺。其中一家手工艺店的老板颠达就是本地人,经营的东西也是传统的泥塑与唐卡。与巷外印度、尼泊尔风格的商店迥异,工艺店没有名字,大门也不亮堂,若不是有心人可以从门缝窥见墙上鲜艳的唐卡与地上未完工的泥塑,绝对不会想到这里是一个商店。

  进得门去,就会发现你已经被或庄严或正直或柔和的目光所包围━━除了小小的玻璃门,房间四周全是大大小小的泥塑。地上的泥塑有些不好分辨,每一个泥胎,通过简单装饰加工之后,会产生很多种可能。

  34岁的颠达既是老板也是技工,泥塑与唐卡,均出自他手。而据他介绍,地上一尊大型的泥塑,就需要耗时一个月。这样一算,不计唐卡,这个小小店面里,就装载了他接近一年的劳动!

  的泥塑与内地的泥塑风格迥异,如果说内地的泥塑是淡雅的水墨画,那么的泥塑则是浓厚的油画。这些泥塑身体比例十分协调,身躯健壮,富有力感,面部表情丰富,袈裟衣褶蜿蜒起伏、自然流畅,犹如流畅的音乐旋律,朴实自然,十分写实。往往泥塑上一双眼睛,一只手掌,都能吸引住人的眼球,通过这些细节,人们能很直观地感受到人物独特的内心世界。

  在颠达的店里,玻璃门右边有一些简单的工具和少许颜料,这是用来给泥胎填色的。泥塑有着非常繁复的制作工序,到了店里,颠达要做的已经是最简单的了:雕刻细节、添加象征性的零件、上色、刷漆。说起来就几个字,做起来,得花上好几天的时间。在对话中,发生了一些有趣的故事。

  后来发现,每当问到一些涉及商业机密或者个人隐私的问题时,颠达总是憨厚地笑,然后摆手,说:“我听不懂。”

  后来我们才打听到,这里的大型泥塑,几乎都是客人提前订做的,所以颠达完全不用考虑销售渠道的问题。

  一尊大型泥塑需要7000元人民币,而一尊小的,只要900元。“价格已经很便宜了。”颠达拿着一根铅笔状的一边抹着泥胎一边说。这些都是已经制作完毕,只等待上漆的泥胎,他手里拿着的叫做“代万”,是一种专门雕刻泥塑的工具。

  没说上几句话,颠达的电话就响了起来,在颠达接电话的过程中,我们仔细观察了他的工具,基本都是木制的,只是有一个非常小巧的电炉,沾了些胶泥,好似泥塑的一样,据说这就是用来放置到小型佛像肚子里面,烘干泥土里的水分的。一尊制作工序合格的泥塑,可以保存好几百年,只要不敲打,很少坏的,泥塑在很多里面大量使用,只是又因为这种东西使用寿命长,所以颠达的同行不多。

  在泥塑没有多少生意的时候,颠达就自己画一些唐卡来卖,也有直接进货而来的唐卡。每到旅游旺季,颠达的店经常会被好奇心重的游客寻觅到,观察他制作泥塑,也因此带来了一些生意。

  当颠达被问到有没有想过用他做泥塑的技术,去做一些游客喜欢的其他东西,他说没有想过,不会做其他的,只会捏这个。

  在措纳巷以及邻近的巷子里,颠达有三个同行,这三个同行无一例外地都不是纯粹地只卖泥塑,也兼顾着卖有其他的商品,或者是唐卡,或者是面具。透过他们形制几乎统一的小小玻璃门,可以看见里面都塞满了各种泥塑或者面具或者唐卡,神态各异地注视着每个进门的顾客,如同八廓街四周数不清的大小商贩。

  跟颠达一样,八廓街的巷子里面,还隐藏了许多传统民族手工艺小店,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门面不大,商品比较丰富,顾客不多,都是创作型老板。

  坐落于恰彩岗古建大院的卓藩林,对于民族手工艺的爱好者而言,是一个响当当的名字。这里出售的各种传统手工艺制品以精美、纯正而著称。

  卓藩林的藏语含义是:利益大众。这个名字言简意赅地包含了拉萨市集体企业卓藩林的经营模式和经营。

  卓藩林店里看不到令人眼花缭乱的各色珠子、尼泊尔挂毯、大小金属器皿和宽袍大袖的尼泊尔式衣服,而这几乎是拉萨所有旅游纪念品小店的招牌风格;这里也同样见不到大块的绿松石或水晶,价格惊人的天珠、手链和古董,镶金错银的巨大容器,那些是拉萨所有大型旅游精品店的生财之。在卓藩林安静狭长的店面里,你会看到各地出产的纯正日用手工艺品:俊巴渔村制作的皮具,拉萨小巷中制作的布偶,精美古格风格壁画的木盒,白朗县缝制的粗朴藏毯等。你会惊讶手工艺的品种之多,仅在卓藩林,就有20大类,数百种产品。

  当最偏远农村的小伙子都开始使用仿“耐克”的时尚单肩包之时,能在这里看到如此众多的传统工艺,对于许多探宝者,实在是眼前一亮。喧嚣之中,卓藩林坚守着民族手工艺的沉稳、大气和古典之美。

  最让人的是,在卓藩林的墙上以大幅照片悬挂着这些精美艺术品的制作者本人的照片:后藏的大叔穿着灰尘仆仆的裤子,胳膊下夹着自己编织的厚藏毯;拉萨的大妈缠着头巾,面孔紧贴着自己手纺的柔软羊毛。这些劳动者的照片神态各异,骄傲、轻松、深思、温情,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希望。劳动带来财富。那么卓藩林是否提供了手工业者成功市场的一个希望呢?

  尼玛扎西是拉萨人,个头不高,卷发,普通话和英语均极好,逻辑清晰明快。和拉萨的许多商人不同,尼玛扎西最初是一个学者。他20世纪90年代在大学毕业之后,在某国营企业工作了若干年,决定前往美国求学。27岁的人,英语从头学起,5年后,他获得了美国跨文化管理的硕士学位。他决定回藏从事跨文化和经营相关的工作。

  和他聊天,能够了解到卓藩林这个独特的社会企业以及手工业艺术品发展之的不易。尼玛扎西说,卓藩林是品牌,而运营这个品牌的公司名称,叫做“佳诚”,这个名字看似汉语,实际是藏语音译,意为“一百个乡村”。以卓藩林为龙头,联系起广大的手工艺人,为他们提供技术、设计、市场甚至贷款,帮助他们以劳动获得收入。

  想法自然常美好的,但是具体执行中困难重重。传统的、小规模手工操作成本很高,效率很低,制作周期很长,工艺、质量等难以得到确保,供货时间更加难得以保障。如果在以上这些环节都能无误,其花费的成本就成为天文数字。

  如何在传统手工艺制法和使其成本可控之间实现平衡,卓藩林为此花费了巨大的力气。如今在运行近十年之后,卓藩林已经有一套成型的模式:发现合适的手工艺者,和手工业者探讨工艺问题,根据工艺研发新产品或者对现有产品改良,做出新颖的设计,组织培训,产品制作出后和样品比照,确认合格,正式下放订单。这一整套流程需要花费6个月。以卓藩林成熟的经验尚且要花费如此多的前期工作,民族传统手工业市场之可谓。

  如今卓藩林已经培养这些作坊为成熟的供货方,其工艺、质量和工期都能得到,这才使卓藩林能陈列数百种不同的手工艺产品。即便如此,卓藩林也不敢贸然在内地开设店面,因为小作坊手工生产的产品很难应付订单。

  卓藩林的供货商也抱怨,与尼泊尔和泰国的手工艺品相比,卓藩林的纯正藏式工艺品效率低而成本高,缺乏竞争力。但尼玛扎西说,卓藩林的产品不可能大规模生产,因为作坊式手工生产正是卓藩林的特色所在。

  这两年拉萨的旅游市场谈不上景气,卓藩林的眼前任务是提高销售业绩。在更长的时间周期内,尼玛扎西希望提高一些手工业制作中小生产环节的效率,这样可以稍微降低一些成本。然而他强调绝对不会改手工制作为工业制作,否则卓藩林就失去了其意义。

  “价格是次要的,文化品味才是最重要的。”尼玛扎西说。同时,卓藩林还会加强自己的产品设计部门,目前设计部门由三人组成,长期在这个岗位上边干边学,逐渐摸索出了自己的模式。不过尼玛扎西认为,在设计中有必要请一些有独特眼光的设计师,以产品的审美观不狭隘。“外国设计师太贵了,我们有点请不起。”尼玛扎西坦率地说,目前卓藩林已经和国内一些设计师和机构有合作关系,不过一个成熟的产品绝不止于设计,而是牵涉可行性研究、培训、质量等一系列的复杂事项。此外,卓藩林还希望加强自己的品牌故事设计。

  手工业品的制作和销售是“技术活”,没有技术的话,不可能做精,因此人才是关键。虽然目前还是人才难求,但是尼玛扎西认为,随着内地和新一代的出现,国际化的视野和将会很快,合适的专业人才必然出现,最传统的工艺结合最新锐的视角,而这将是卓藩林的新地平线。

  八廓东街与八廓南街交界处有一条支,名为绕赛巷。它是八廓街延伸出去的八条小巷的其中一条。对游客来说,或许绕赛巷的名字显得有些陌生,但“邦达仓”青年旅舍,却绝对是每一位来拉萨的驴友所熟悉的地方。这座旅舍,便是绕赛巷中最著名的建筑。

  见到益西的时候,他正准备去朋友家办事。旁边的店面还没有挂上牌匾,如果不走进看,根本就不知道这是一家专门出售藏式铜锅和各式假发的老店面。不大的店面里,架子上放着各式铜锅,据益西介绍,这是藏族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必需品,在家中是装水的铜锅,而在中则是专门放酥油的器皿。当然,在现在很少有人会用它来装水了,红铜制作的锅其价格并不是随便一个家庭能用得起的,少则几千,多则上万的价格使铜锅只在中才能见到了。

  呈现黄铜色的锅身看起来有些古旧,据益西说,来他们家买铜锅的多都是当地的老住户,很多都是邻里之间的朋友。对于来拉萨观光游览的游客来说,这里卖的铜锅并不适合作为旅游纪念品。

  益西并没有天天在店里看店,看店的是他的母亲拉姆。拉姆的汉语说的并不流利,在闲聊中,拉姆简单地说了自己这大半辈子的生活。原来,这家铜锅店以前是开在了八廓街里,已经有17年的历史了,而拉姆也陪着这间铜锅店,在八廓街上把人生最珍贵的年华留在了这里。益西也因此在八廓街里成长、生活。

  益西的汉语比他的母亲好的多。他说自己现在在青海省的玉树地区支教,教英语和藏语,每年有大半年的时间他都呆在玉树,回到拉萨后,他又要教拉萨的孩子学习英语和计算机。虽然他没有一个稳定而长期的工作,但他的生活却充实而快乐。他是一个的人,对藏传佛教也有很深的研究,这也使他对世界的看法充满爱心,或许这也正是他始终把教育孩子当成自己事业的原因之一吧。

  对自己家的店面,他只要有空,便会来店里帮妈妈看店。据他说,这家店面刚刚搬迁不久,所以就没有挂上牌子,但是老顾客和熟悉的人都知道自家的店面搬了,对生意并没有多大的影响。虽然绕赛巷是一条人烟不多的巷子,除了巷口的邦达仓比较热闹以外,过了邦达仓,里面的巷子便人烟稀少了。

  而益西家店铺所在的,更是显得过于偏僻,半天都见不到几个人。这样的地段,必定会对店铺的生意产生影响,但从言谈中,益西似乎并没有怎么担心,“都是熟客,很少有游客会来买,所以在哪里并没有什么影响。”益西笑着说。显然,他对自家的生意很有信心。

  当记者想要给他拍张照的时候,益西显的有些羞涩,不过他并没有。坐在店铺中的他,经历了外面的花花世界,看到了外面世界的精彩,他却更珍惜自己在家的这段时光,就像这条幽静却众所周知的巷子一样,益西安静的内心使他的笑容看起来从容而自信。

  历史上,绕赛巷的特色是与藏毯分不开的。据说藏毯分为卡垫、地毯、靠垫、坐垫、挂毯等,它的原料是藏羊毛等青藏高原的特产,以软硬适中、弹性强为特点,鲜艳的色彩和独特的图样设计,使藏毯界三大名地毯中占有一席之地。

  绕赛巷曾是藏毯的集散地,在八廓街的八条巷子里,绕赛巷不是最繁华的,更不是最有名的,但它的藏毯却是生活在拉萨的人们所必须的。虽然随着时间的流逝,这里已经再也看不到繁华的藏毯交易,少有商铺的这条小巷子已经变得安静许多,除了巷口的邦达仓显得繁华一些以外,小巷深处的世界,是安静而又淡然的。

  安静的青石上,也只有藏族们会每天着那么一遭,熟悉这里地理情况的藏族们可以很轻易地从繁华的八廓街上,沿着这条的小巷,去到达另一条繁华的小巷。然后再到江苏上,去过着每天的生活。

  行走在绕赛巷,行人并不多。而且大多是藏族人,少有游客会深入到这条巷子里,所以,安静便成为这条巷子的主题,如益西家那般把店铺搬到这样一个的所在,更是少有人能做到的事情。这是需要极大自信的选择,益西这么认为。

  与悠然,理所当然便成为这条巷子的主题。在这条巷子里,无论是住户还是商店主,似乎对生活都没有什么急迫的感受,从他们的表情中,悠然是他们最常表现出来的特质,即使在街边摆着炸土豆摊的小姑娘,其表情中也丝毫见不到卖不出炸土豆而产生的焦急感。

  益西说,每当他走在这条巷子里,他在外面所受到的委屈和不满总会消失不少,或许是巷子的安静,或许是街边总是悠然坐在墙角的老阿佳。一条安静的巷陌,一种安静的生活,或许这就是绕赛巷给人的一种最深刻的感觉。

  吉堆巷是围绕八廓街的八条小巷其中的一条,在八廓南街与八廓西街交界处,两旁被服装摊位簇拥着,如果不注意,很容易就把它忽略掉。

  走进吉堆巷,似乎马上就从繁华的八廓街上走进一个安静的地方。巷陌两旁遍布着众多古老的院落,很多院落的大门上往往会挂上一块蓝色的铁皮牌匾,走近细看,才发现原来这些古老的院落大门上的铁皮牌是文物管理部门颁发的“拉萨古建筑院”标识牌。

  这些院落,显然是历史上那些大户人家的住宅,每个院落的建设都能看出是由当时的能工巧匠所为,否则它们根本无法抗衡由时光所带来的残破。门前的巷道像羊肠一样细窄,在熙熙攘攘的八廓街,这里显得格外幽静。

  如果有幸,往往能够看到依然生活在古老院落里的生活场景,一位穿着藏装的女子正在院子里的水龙头旁洗着衣服,年长的阿佳们领着自己的孩子,坐在门前或院子里和邻居们聊着天。阳光洒落,将院子里的青石地面映照出斑驳的影子,流动的小摊贩在巷子里叫卖着商品,声音回响在巷子里……

  从八廓街的入口向里走,除却两旁经常大门紧闭的古旧院落,还有很多临街的小商铺在述说着这条巷子里的历史。这样的小铺子往往门面不大,顾客也不多,但是从门前挂着的藏族工艺品来看,这样的小铺子里往往有着很多小惊喜,这些小铺子里的东西往往独具特色,与八廓街上售卖的商品总会有些区别,多了些创意,少了些庸俗。

  继续向深处逛去,娜玛瑟德藏式餐厅便在幽静与繁华之间守住了一块小小的静土。在她的北面,是一条细如羊肠的幽深小巷,在她的东面,则是一条人流熙熙攘攘的繁华小巷。小巷里有甜茶馆,有牛肉饼摊,有卖炸土豆的摊子。拉萨就是这样一个地方,随意的一个跨步就可能让你置身到另一种之中。

  坐在娜玛瑟德的露天茶馆中,叫上一壶热热的甜茶,在太阳伞下坐着,可以一边喝茶一边看着门外来来往往的人群,聆听院落外偶尔传来小姑娘的清脆歌声,将一幕幕平凡的生活场景记忆在这甜茶的袅袅余香中。

  扎西是吉堆巷里的娜玛瑟德餐厅负责人。每天,她早早来到餐厅,熟练地安排着这一天的工作。日复一日的生活使得扎西已经习惯于每天守着这座由古建筑大院改建而来的餐厅,看着来自不同地区,甚至是不同国家的游客,在这里享受着拉萨的阳光。

  在尼泊尔语中为“你好”意思的娜玛瑟德,到处弥漫着一种安宁与温情的氛围,就连空气,也有一种慵懒的味道。隐藏在吉堆巷中的这家娜玛瑟德餐厅,是位于拉萨电影城的娜玛瑟德餐厅的一家分店,这家分店的故事,也如这院子里那温情的氛围一样,听来让人。来自尼泊尔加德满都的老板强巴,在拉萨结识了现在的妻子桑吉,夫妻二人在2006 年创立了娜玛瑟德餐厅,强巴和桑吉最初开办娜玛瑟德时到了许多困难,有段时间一度到了不下去的地步,可是扎西等员工却一直陪着他们走过了娜玛瑟德最的阶段,最终才取得了今天的成功。而这家隐藏在八廓街小巷中的分店,即是夫妻二人对这些服务员表达的谢意,也是他们承诺给大家的礼物。

  2008年,位于吉堆巷中的娜玛瑟德餐厅分店开业,尽管总店的生意兴隆,名声在外,可由于分店的过于隐蔽曲折,这家分店初期的营业状况并不好,直到2010年5月,分店才逐渐迎来了自己的春天。

  扎西从这家餐厅一开始,便始终在自己的岗位上,这是老板强巴送予她们一众姐妹的礼物,她要把这家娜玛瑟德餐厅经营好,要对得起自己,对得起老板,扎西这样认为。

  如今的扎西,整个人都透着一股自信的味道,连笑容都在温柔中透出一种干练和坚强。一手把这家分店做起来的她,不仅让自己的人生有了巨大的改变,也使她看起来更像是徜徉在大都市的白领丽人,自信、干练。

  八廓南街西巷或许是最为繁华的了。在这条街上,关乎生活的方方面面几乎都能够看到,饭馆、菜摊、修鞋摊、各色商店……人来人往的街道上,流淌的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各式商品。在这里,你能够寻到一种叫作“生活”的味道。

  其实,一条繁华的街道,是的,用小巷已经无法形容这条街道的宽度,以及熙熙攘攘的人群。这条街道靠近八廓街的入口处,就是八廓街上著名的琅赛古玩城。每天,都有无数的人在闲逛完八廓街后,再去古玩城四处转转,最后出门右转,便拐到了八廓南街西巷的上,两旁的服饰摊和各色小饭馆,让逛街的人们眼花缭乱地选择着自己想吃的饭菜。

  熊师傅是一位修鞋匠,他的摊位就处在最为繁华的地段,实际上,从熊师傅的修鞋摊开始,八廓南街西巷南面的很长一段旁都是修鞋摊位,这也是八廓街附近比较知名的特色地段,而熊师傅仅仅是这众多修鞋匠中的一位。

  来自四川的熊师傅今年已经40多岁了,据他说,他以前在云南的一家鞋厂做皮鞋,后来由于效益不好,他不得不出来自谋生。他已经在拉萨呆了7年多的时间,在这7 年多的时间里,除了刚到拉萨因为水土不服而闲呆了一个多月以外,基本上他把时间都花在了八廓南街西巷的这处小小的摊位上。

  每年的夏天,早上8点多钟他便坐在了这条街道旁,靠着背后雪白的墙面,注视着来来往往的行人,直到晚上9点钟,他才慢慢地起自己的摊位。到了冬天,在寒冷的天气里,他依然要每天9点钟坐在那面雪白的墙前,看着街道上那零星的人,直到下午7 点,才搓着冻得发麻的手,慢慢回家。

  修鞋的生计其实很辛苦,除了没有休息的时间,每天都要在这里接着生意外,连吃饭都充满着辛苦的味道,有时候熊师傅会从家里带些剩饭剩菜,中午找个地方热热吃,甚至凉着吃也很正常,有时候生意好了,才会去对面的小饭馆里叫上一盘菜。

  靠着八廓南街西巷的滚滚人流,熊师傅的修鞋摊生意始终不错,最好的时候一天能挣几百块钱,这也是熊师傅最为开心的事情。他说,现在的生意很不错,他想再干七八年,到了50岁就回四川老家养老。这或许是包括他在内的所有修鞋匠内心最深切的愿望吧,没有人愿意一辈子把生命都耗在修鞋摊上,所有人都希望此时的辛苦能换来今后的幸福。

  据熊师傅说,他虽然很想在这里干久一点,但是这个愿望可能无法实现了。因为据说为了市容市貌等原因的考虑,这边的修鞋摊和服饰摊位可能要撤掉了。说到这里,熊师傅的表情很明显能看出惆怅来,也有着一丝深深的无奈。

  旁边的同行们也纷纷说着对这件事情的看法,从他们的语气中,除了有些抱怨以外,更多是对老行当即将消失的惆怅和无奈。熊师傅说,现在修鞋的人越来越少了,社会这么发达,除了一些念旧的老人以外,几乎没有年轻人再来这里修鞋,鞋坏了再买一双便是,何苦来修呢?就是抱着这个想法,这一排修鞋摊位前,几乎看不到年轻人的身影,更多的是一些年长的人,一边坐在摊位前修鞋,一边跟左邻右舍的人们聊着家长里短的话题。

  “修鞋是便民行业,而且这里也有二三十年的历史,生活在这里的人基本都知道要修鞋就来这里,准没错。”熊师傅无奈地说着,“将来可能我们这些人会一起到另一个地方继续修鞋,虽然我没什么大的理想,但我还是能做到的。而且,老行当虽然陈旧,但我觉得他不应该消失啊!”

  随着时光的流逝,修鞋这个行当将越来越少见了,而遍布这条街道的服饰摊、菜摊和其它生活用品类的摊位,也将随着整顿而越来越少。今天能看到的这些熙熙攘攘的摊位,或许一段时间之后,将再也不复今日的盛况,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这里会变得更加干净、整洁。

  号外号外,特朗普又出行政命令啦!行政命令有多强,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是你就60秒!

  右眼皮跳测吉凶本文由海南柴油发电机组 www.hnjqc.cn整理发布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