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风俗习惯> 文章内容

城纪诗文吟咏的才情

※发布时间:2019-5-17 6:23:17   ※发布作者:小编   ※出自何处: 

  孕妇梦见死人复活古典诗人荷尔德林有过一句流传甚远的诗句:“人,诗意地栖居。”同样来自的哲学家海德格尔曾用这样的句子对其进行解释:“如果我们把这多重之间称作世界,那么世界就是人居住的家……”

  对于人而言,有着860年建都史、有着远远超过860年诗词发展史的,是一个可以诗意地栖居的诗意的家园,富丽堂皇,珍宝遍布,当之无愧。

  《一树梨花压海棠》、《魂断蓝桥》、《此情可问天》……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域外电影经典,曾经分别叫做《洛丽塔》、《滑铁卢大桥》、《霍华德庄园》……当它们还是原名的时候,中国观众可能完全无法猜想其内容,然而,当它们以美丽的中文名字出现时,中国观众则格外会心。哦,原来,《洛丽塔》是一个“十八新娘八十郎”的故事,《滑铁卢大桥》是一场发生在这座著名大桥上的爱情悲剧,而《霍华德庄园》是在讲尽管“天长地久有时尽”却在其后仍然绵延不绝的美好感情。

  中国文化的力量有多么强大?也许,这只是区区几个小例子。中国诗词有多么优美?也许,从这几个小例子只能约略窥见一斑。中国文学特别是诗词发展的历史,是一条奔流不息、珠玑随处可见的浩荡江河。这其中,拥有860年建都史的,掀起了其中的一波波巨浪。巨浪翻涌而过,洒遍京畿的是难以尽数的文化珍宝。

  的都城史自金海陵王完颜亮1153年定为金中都始。这位以上不得台面的机巧手段和玉面狼心的获取的“京城第一帝”,同时还是女真族人中深爱汉文化又深得汉文化精髓的诗文大家。

  完颜亮的少年时代浸淫于诗文,用今天的话说,写作是他练武和学习兵法之余的一大乐事。史料记载,在他做藩王时,曾像汉族文士那样为人题写扇面,他挥笔写下“大柄若在手,清风满天下”,于不经意中展露着不同凡响的帝向。待到他真的得遂凌云之志,真的入主金中都,他的笔底也越发波澜起伏、壮怀激烈。曾经,志在开疆拓土的他亲征至维扬(今扬州中北部),眼望江左,诗兴与豪情勃发,当即赋诗一首:“万里车书尽会同,江南岂有别疆封。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这种帝王气魄被《大金国志》称赞为“一咏一吟,冠绝当时”。

  历来,以诗的文人常常不能以词与自身的诗歌成就平分秋色,但完颜亮是一个例外,他不仅诗写得好,作词也独树一帜。史料载完颜亮“使御前都统骠骑大将军韩夷耶射雕军二万三千围,子细军一万,先下两淮;临发,赐所制《喜迁莺》以为宠”。《喜迁莺·赐大将军韩夷耶》是一首用典丰富、个性鲜明的豪放词,从中能看出海陵王对中原典故的熟悉,所谓“腹存诗书”。

  在海陵王完颜亮之后,金代的诗词首先在帝王之家有了长足的发展,此后以金世完颜雍、完颜允恭父子和金章为代表的女真诗人的作品,体现了思想观念上的进一步儒学化和审美心理上的中原化。到了金后期,金朝在蒙古的进逼下国势逐渐衰微,成为干戈缭乱的时世,但这时的诗词创作却相当活跃,产生了一批关心国运和民生的好作品。也产生了元好问,这样一位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独特光彩的诗、论大家。

  元好问是金代最重要的诗人,他存诗一千四百余首,作品之富在金代诗坛首屈一指。他一生遭际,充分印证了“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他亲身经历了,个人与民族、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他的“纪乱诗”展示了金、元易代之际的历史风云。他的诗中既有对国家、人民的现实的哀叹,又有寓悲壮于苍莽雄阔的意境。元好问擅长各种诗体,尤以七律的成就最为突出,他也是金代最杰出的词人,现存词作三百余首。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或许是被金庸移入《神雕侠侣》的《摸鱼儿》—问、情为何物,直教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为谁去。……

  元好问对中国文学史的另一大贡献体现在他为了保存金元一代的文献,在金亡之后,编成《中州集》十卷,附《中州乐府》一卷。全书收录金代的251位诗人的2026首诗作,且每人名下各有小传,或叙生平事迹,或评所作诗文,旨在以诗存史。

  不知多少人念过“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惊叹于大汗气魄之余也难免会猜测,热衷征战的马上民族即便执掌天下,又能有多少文采?沿着这个思,很多人以为元世祖忽必烈不通文墨,却想不到《全元诗》第一首《陟玩春山纪兴》便出自他之手。在写遍“韶景”、“花色”、“垆烟”、“琴声”后,这位将缔造成当时为全世界所艳羡与向往的“黄金之都”元大都的一代君王笔锋一转,写下气势恢宏的最后一句:“净刹玉毫瞻礼罢,回程仙驾驭苍龙。”其眼界、胸怀,在当时无人出其右。

  就像金朝的们一样,元朝的每位都对汉文化充满敬仰并积极学习,这种自皇家波及朝野、文坛、书院及至市井的各民族文化互相学习、彼此融合之风,成就了元朝的文学发展,让后人有机会瞻仰许许多多优秀的少数民族诗人、词人的名篇佳作。

  从1271年元世祖忽必烈首建大元,到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应天(今南京)称帝建立明朝,其间有两位在今天仍为的少数民族诗人分别傲立于近百年时光的两端,前者是被成吉思汗“发掘”并“延请”而后在忽必烈时期达到生涯最高点的契丹贵族耶律楚材(1190-1244),后者是在元后期名满江湖的诗画大家萨都剌(1272-1355)。

  1215年,成吉思汗的蒙古大军攻占燕京,听说耶律楚材满腹经纶、才华横溢,遂向他询问大计。而耶律楚材也因对大金失去信心,决心转投成吉思汗帐下以处于中的百姓。

  耶律楚材是杰出的家,出身于契丹贵族家庭,生长于燕京,世居金中都,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九世孙。耶律楚材除了在上极有建树外多才多艺,在文化艺术方面亦有卓越成就和多种贡献。他曾随从成吉思汗和窝阔台远征四方,其西域诗有50余首,这些诗篇是后人研究西域历史的重要。耶律楚材尤其擅写律诗,诗文集中尤多七律,韵律流畅沉稳,风骨雄健豪放。

  耶律楚材在成吉思汗、窝阔台汗两朝任事近30年,公元1244年5月14日去世。消息传出,倾国悲哀。汉族的士大夫更是流泪凭吊这位功勋卓著的契丹族家。元世祖中统二年(1261年),忽必烈遵从他的遗愿,将他的遗骸移葬于故乡玉泉山以东的瓮山,即今天颐和园的万寿山。

  在元朝诗坛与耶律楚材齐名的少数民族艺术家是萨都剌。他同样才华横溢,身兼诗人、画家、书法家。因其先世为西域人,他本人出生于雁门(今山西代县),一度被称为“雁门才子”。萨都剌一生留下将近800首诗词,内容既有对山川风物的描述也有对宫廷生活的记录,更有怀古伤今描写百姓生活和直指社会不平的诗作。他的诗集名为《雁门集》,至今流传。《新元史》称赞萨都剌的诗“诗才清丽,冠绝一时”。与萨都剌同时代的大诗人杨维桢也认为他的诗“风流俊爽,修本朝家范”,把整个元代诗歌艺术推到了后人须仰视才可顾及的高度。

  若以中国文学史上的“灿烂”作为分类的依据,随着唐诗、宋词、元曲一而下至明朝,最卓越的文学创作当是小说。有明一代,诗词的发展并不是最显赫、最辉煌。但中国诗词发展自有其不断传承和创新,即便是在以小说、传奇、话本为热的明朝,仍有许多工于诗词的大家制出广为流传的经典名作。

  明成祖永乐十九年(1421年),明朝正式迁都。在明朝浩如烟海的诗词和众多有卓越建树的诗词大家中,刘基和于谦与的渊源最深,也最为人们所熟悉。

  杰出的军事谋略家、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刘基一直被人亲切地称为刘伯温,“刘伯温,造,造了一座哪吒城。里九外七皇城四,前门楼子在正中。”刘伯温建造城的故事和童谣至今仍是童蒙故事之一。很多人认为,明朝开国重臣刘基真的参与了缔造城,但这并非史实,而只是人们将这位奇才幻化为神后的传说。历史上的刘基与并无关系,他卒于1375年,其时距离明成祖迁都尚有四十余年之遥。

  尽管传说跨越了时间、地域而被赋予色彩,但抛开这些,仅从其在明朝文坛的地位论,刘基是当之无愧的诗词大家。他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刘基一生留下各类文章220多篇、诗1301首、词211阕。蔡元培称他:“时势造英雄,帷幄奇谋,功冠有明一代。”刘基之所以深得敬仰,与他的忧国忠君、关注民生有着密切关系。他一生诗作中这样的作品不胜枚举,如在《次韵和谦上人秋兴七首(一)》中有句:“一自中原万马奔,江淮今有几州存?”在《雨雪曲》中,他面对千村萧瑟、万户悲歌的荒凉景象发问:“黎民亦何辜,骨肉散草莱?”在《田家》中:“租税所从来,宜爱惜。”

  在明朝的诗坛,真正无论个人命运还是生涯都与紧密相连的诗人非于谦莫属。“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全不怕,要留清白在。”这首《石灰吟》是曾主持了历史上著名的战的英雄将领于谦的代表作。

  于谦一生为官廉洁正直,曾,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明英时,瓦剌入侵,英被俘。于谦议立景帝,亲自率兵,击退瓦剌。这便是在建都史上反复被提及的战。

  对于明王朝和来说,战的胜利是一大幸事,但对于谦来说,恰恰是这场注定要名垂青史的战役,使他的身后格外悲凉。被瓦剌放回的明英在宦官和佞臣的拥戴下发动夺门之变、于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重登帝位,废景帝为成王。而当年拥立景帝并力主抗敌的于谦却在石亨、徐有贞等的下被英。于谦被害令天下人扼腕。一名叫陈逵的官员悄悄收殓了他的遗骸,于谦的女婿把灵柩运回故乡杭州与南宋抗金名将岳飞的墓一样葬在西子湖畔。也正因此,后人袁枚用“赖有岳于双少保(注:岳飞、于谦二人均曾被加封太子少保),始觉重西湖”的诗句来缅怀两位民族英雄的气节和千秋功绩。

  在经历了明朝后期的诗词复兴和复归淡静之后,清朝,中国的诗词再一次发展到蔚为壮观的“盛世”。清代诗人善于借鉴前代,扬长补短,兼学唐宋诗的长处,流派纷呈,风格多样,其成就是超过元明两代,足以下启近代。

  清朝是诗人辈出的时代。清初有顾炎武、王夫之、黄羲、钱谦益、吴伟业等著名学者诗人;清中叶有沈德潜、郑板桥、张问陶、袁枚、蒋士铨、赵翼等艺术家诗人;晚清则有龚自珍、魏源、黄遵宪以及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思想家、家诗人……其洋洋大观,数不胜数。清代在诗词创作上有独到建树并留下“奇葩”的两位“本土”诗词圣手,当数乾隆和满族贵族出身的纳兰性德。

  在中国文学史中,乾隆没有以诗人身份名列其中,但如果从作诗和留下诗作的数量上来说,他当得起“中国第一诗人”。他的43000余首御制诗,几乎直追唐朝290年间遗下的近五万首唐诗的数量总和。清代大学士梁诗正曾经赞美乾隆“圣天子好古勤求”。乾隆自幼受礼教文化熏陶,五经、诗词歌赋、书法绘画无一不精,因为他喜欢到处题诗,所谓“乾隆遗风”广为人知。

  作为“诗歌爱好者”的乾隆在留下了无数“诗迹”,不必说颐和园、紫禁城等这些皇家胜迹,就连偶然经过的小村庄,他也会因诗兴大发而留下“墨宝”。然而,或许也是因为他贵为天子的身份和总喜欢语出惊人的个性,他的数万首诗中真正被传诵者少之又少。

  在中国诗词发展史上,有婉约词、豪放词等等分类名称不一而足,但清朝有一位作词的大家,以其名字流传,自成一格,他就是“纳兰词”的主人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出身于贵族家庭,自幼天资聪颖,读书过目不忘,17岁入国子监读书,19岁起主持编纂了一部1792卷编的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此后修史、著书,表现出相当广博的学识和意趣。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却道故易变。” 这首《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便是这流转到今日的名句的出处。而能写下如此通透诗句的纳兰性德,也是一名随时随处流露线岁时,康熙授他三等侍卫,很快升为一等。他在内心深处厌倦庸俗和侍从生活,虽“身在高门广厦,常有山泽鱼鸟之思”。24岁时,他把自己的词作编选成集,名为《侧帽集》,又著《饮水词》,再后有人将两部词集增遗补缺,共349首,编辑一处,合为《纳兰词》。

  纳兰性德还是一位促进文化发展的名士。他广交天下有识之士,仗义疏财,他的住所渌水亭一度因文人骚客雅聚而著名。这些人文化、畅谈天下文章,促进了康乾盛世的文化繁荣。

  遗憾的是,纳兰性德英年早逝,年仅31岁。纳兰性德和纳兰词的影响之深远已经渗透到后世文学、文化的各个方面。纳兰性德的诗词中,有不少是因护驾游历西山一带风景名胜时写作的。这些地方至今几乎都有迹可寻,有史可稽,成为历史上与山河齐名的瑰宝。

   文章来源于850游戏博贝棋牌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