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挪威天气> 文章内容

上海、、芬兰学生的一天是怎么过的?相比之下差距这么大

※发布时间:2019-7-19 7:14:28   ※发布作者:小编   ※出自何处: 

  影片简介:《上海、、芬兰三地教育对比》是由ViuTV“经纬线”栏目制作的纪录片,追踪来自上海、和芬兰的三个小学生,反映三地不同的教育制度及价值观。

  最近看了一部由ViuTV“经纬线”栏目制作的纪录片《上海、、芬兰三地教育对比》,看完后感触特别大。

  在上海民办小学面试题被众多家长吐槽“”时,的爸妈们表示:上海的面试题,在“幼升小”面前顶多就是小儿科。以“幼升小”作起跑线已经晚了,孩子的起跑线是“赢在子宫里”。

  几届“国际学生能力评估计划”(简称“PISA”)中,孩子的成绩都是名列前茅,而上海在09年首次参加PISA后,连续两届在数学,科学和阅读排名全球第一,也是颇为亮眼。

  芬兰,属于异军突起。2001年的PISA,这个人口只有五百万的小国,排名超越了众多经济大国,周公解梦 死人复活一鸣惊人。三年后更加脱颖而出,夺取了科学和阅读的第一。

  一个“不争”的教育,是如何在全球竞争脱颖而出?芬兰的同龄孩子们,每天过着怎样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教育模式,让他们乐在其中又成绩斐然?这背后有哪些?

  纪录片中,记者跟随三个城市的三个小学四年级学生,感受他们不同的一天,在普通又不普通的一天中,那些藏于中的教育,逐渐清晰。

  出门前,记者问俊浩,“怎样才是一个好学生?”俊浩想了想,认真背出学校的校规:“、、谦诚。”

  上海小姑娘思毅和俊浩差不多时间起床上学。晨读结束、做完操,她在八点四十分迎来第一堂课:英文。

  芬兰这天气温只有零下三度,芬兰人相信,要有足够休息,活动,才能好好吸收知识,所以即使再寒冷,都会让小朋友到户外玩耍。

  上午十点是数学课,真正的授课时间只有一半,另一半时间是和向老师提问。Kaius提前完成了,老师告诉他,可以去读一些自己有兴趣的书。

  数学课结束已是11点半,孩子们涌向食堂,挑选自己喜欢的食物,三三两两围坐在一起,一边说笑一边用餐。

  老师会在教室里监督,口头提醒大家做题进度:“第一梯队做完了”、“第二梯队也要结束了”……如此一来,孩子们紧迫感很高,争相完成作业,然后交给老师批改。

  用过午餐休息一会后,Kaius开始了下午的第一节也是最后一节课:文学。文学课内容是共同设计一个专栏,可以选自己喜欢的题材,太空、人类甚至体育都OK。

  两点半放学,Kaius回家后第一件事是玩游戏,他和同学玩了足足两个小时,然后还有时间去学吉他。

  在,四点半放学后,俊浩的行程是到补习社课。完成数学功课,再做英文和中文功课。到晚上七八点,埋头功课好几个小时的俊浩终于完成了所有作业和额外的试卷。

  上海的思毅也是4点半放学。语文有复习第三课,背三个小节,预习古诗。数学有册八,九页。完成这一天的功课,思毅花了一两个小时。

  然后是一家人的游戏时间。Kaius父母认为,玩游戏和课一样重要,玩游戏不光是玩,孩子可以学到知识,也可以学习胜利和失败。

  Kaius的爸爸说:“我们人生中都会遇到挫折,现在Kaius不论输赢都可以应付,玩游戏很有帮助。”

  大约八点从补习班回到家后,男孩俊浩终于开始了一天中唯一的娱乐时光,窝在家里看电视、打游戏。从早晨7点到晚上7点,这个9岁男孩有十多个小时都在忙着学习。

  记者问俊浩:“如果让你选择,明天想做什么?”俊浩想了想说:“就坐在这里打游戏机。”接着,又笑笑说:“学习真的好累啊。”

  同样是晚上八点,上海女孩思毅的妈妈终于结束了加班赶回家,匆忙吃过晚饭后,开始给思毅检查功课。妈妈回家之前,这个乖巧听话的女孩一直都在钢琴。

  从三个孩子不同的一天中,我看到了上海、的拼,也看到了芬兰的不拼,芬兰小学有几个特点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片中芬兰小学四年级的孩子下午都是两点半放学,之后的时间全由孩子安排。我在网上查阅资料,按照芬兰的教育法,小学低年级每天上课不能超过5节(每节课45分钟),授课时数每星期不能超过35小时。

  作业量也很少,记者将翻译好的芬兰数学和英文功课,让孩子俊浩由妈妈陪同一起做,不到半小时俊浩就全部做完了。上海的思毅做芬兰功课,英文部分大约十分钟完成,数学部分仅用了23分钟。

  芬兰孩子不上补习班,学校不举办,也不提倡课外补习。学校有很多才艺课可以选择,但他们不把它叫做才艺,而叫兴趣(hobby),音乐、艺术、运动,就像吃饭喝水一样自然,每个孩子都可以享受。

  课程少、作业少、补习少,甚至考试少,是为了让孩子在童年阶段,避开过度竞争,不做无谓的比较,不透支学习热情,才能最大程度的潜能。

  “每个孩子都有擅长的领域,会在那个领域发挥最大的潜力。学校存在的最大意义,就是帮学生找到自己的。”

  在芬兰做交换生的中文大学学生慧仪跟随记者探访了芬兰小学。发现,在初小阶段,老师不会急于教授的知识,而是重点培养小朋友的学习兴趣。

  慧仪去的当天,老师正在课堂上让小朋友找拍档身上的不同,孩子们在嘻嘻哈哈的欢笑声中锻炼了观察力。

  学校平时只有小测验,小测验不是为了全国的公开试,而是为了方便老师了解孩子的学习进度和学习兴趣。

  校长回答说:“在芬兰,并没有名校的概念。由于国家对公共教育的大力支持和投入,每间学校的师资力量与教学资源几乎都是均衡的,97%的孩子都会入读差不多的公立学校。”

  芬兰1917年才,到今天成为科技创意强国,第一个网络浏览器,手机游戏Angry birds都来自芬兰。

  很多分析认为,铸就芬兰的经济成就,正是从二次世界大战国家受到重创后,为求存而大刀阔斧,提高国人教育水平,发挥个人最大潜能。

  在芬兰,只要你想当教师,哪怕是幼儿园教师,都必须拥有硕士以上学历。师范类院校在全国的录取率,仅有10%。这些学生还必须通过筛选,参加多年实习培训,拿到教师资格证,才能上岗。

  正是严苛的选拔制度和专业的培养,教师在芬兰成了真正的精英职业,芬兰中小学教师受的程度,甚至超过总统和大学教授。(引自《邮报》)

  搜索资料后,有一点出乎我意料,芬兰老师的工资并不高,平均每月大概三千欧元,仅略高于国家平均水平。

  年轻人对教师职业的渴求和认可,完全是因为在芬兰,老师获得的尊重和信任度非常大。教育部门相信每个城市,每所学校,每位老师,对老师的工作抱以完全的信任,相信他们可以提供高质量的教育。

  中的老师,在接受采访时说:“当你有空间去设计和实践,而不是被人指定要教什么,如何教时,你会对自己的工作充满极大的热忱。”

  这段话让我感触良多。老师对工作充满主动性,对孩子有热情,愿意根据孩子所需设计有趣的教学方式,这些教学方式,又因为的支持而获得实践机会,老师通过实践反思、调整,再把改进后更好的教学方式回馈于孩子。

  在,教育的小学校长陆梁淑贞曾提到:“学校减压,第一个跳出来干预的反而是家长,家长要看到考试、看到名次。因为大家都紧张,害怕自己在竞争中落后。”

  类似情形也发生在上海,家长对孩子学业的重视程度丝毫不输于,因为好的资源有限,想拥有的人却很多,竞争难免。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很难照搬芬兰的教育模式,芬兰是人口小国,在推行教育资源均质化,有着天然的优势。

  我想,我们至少可以学习芬兰的教学方式,把课程变得有趣一些,让孩子吸收知识的过程变得自然和舒缓一些。

  这也是我一直在努力的,常看我文章的家长可能知道,为了让孩子不觉得数学乏味,我会将新加坡数学和可汗学院学前数学中好的方法与教具结合起来使用;为了让识字变得有趣,我也很乐意去琢磨新颖,激发孩子兴趣的方法。

  财成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