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挪威资讯> 文章内容

村上春树成名作《挪威的森林》初登中国被称“艳俗小说

※发布时间:2015-7-22 10:08:46   ※发布作者:小编   ※出自何处: 

  【】“艳俗小说”为畅销经典

  在今天中国的各大书店里,村上春树的作品不会缺席,封面淡雅,看上去很有品味。只是今天的中国读者大概想象不到,村上的小说最初登陆中国,是以“艳俗”的面目出现的。1989年漓江出版社率先推出林少华译《挪威的森林》。紧接着,1990年北方文艺出版社也推出钟宏杰、马述祯译《挪威的森林告别世界》。村上春树的名字为人所知,始于这两个版本。

  然而,这两版《挪威的森林》流露出浓厚的商业媚俗气息。“漓江版”的封面是一幅日本后背图,黑色发髻高高盘起,传统和服半褪,裸露雪白的后半身。左边通顶竖书:百分之百的纯情,百分之百的坦率,令少男少女倾倒,令痴心读者沉醉。书中各章节标题尽情渲染,比如:我、校园罗曼司、夜来风雨声、病院飞鸿、月夜裸女、同性恋之祸、玫瑰色狂想曲、情海弄潮儿、爱她还是爱我、魂断斜阳。

  “北方版”的书名更刻意追求艳俗,在《挪威的森林》之后增加了一个副标题“告别世界”。封面以都市高楼大厦为背景,衬出几个时髦青年男女,脸部神情迷离,穿戴,营造出纸醉金迷的浮华氛围;封底则是一幅穿比基尼的图片。书中各章节标题较“漓江版”更为过火,完全是地摊艳情小说的狗血标题。

  这两版《挪威的森林》的版面设计,跟小说内容没有太多关系,给人留下低俗小说的印象。随着出版行情转变,漓江出版社后来推出五卷本“村上春树精品集”,把过去五花八门的小说封面,开始统一为素雅的风格,提升了文化品位。而最终确立村上春树小说的品牌效应,始于2001年上海出版社一次性买断村上十余部作品版权,出版系列文集,全由林少华翻译。上海的林译本销量最大,也最为今日读者所熟知。

  “当时日方通过代理送来村上春树17本书,有长篇、短篇集和插图书,要求出版社同时买下,条件比较苛刻。”上海资深编辑沈维蕃说,国内出版社大多,但上海看好村上的市场潜力,也看中了林少华优美的译笔,接受了日方的条件。上海曾经每年推出一本村上的作品,持续了六七年。后来又引进村上部分新作,至今共推出40多本书。

  事明这笔买卖太划算,《挪威的森林》至今出版了300万册,其他作品加起来也印了300多万册,成为上海的一个招牌。沈维蕃这些年一直在编村上的书,现在计划与林少华重新修订译本,还准备把封面装帧做成经典名著风格。说起村上小说在中国的流传风格转变,他笑道,“当初村上的作品算是流行小说,漓江版没有错。但他的作品在市场上流行了二十多年,已经有经典的味道,不能再简单当作畅销书来看。”

  从2008年后,村上春树的新作开始交给新经典文化公司,像《1Q84》《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等作品均由该公司独家推出,也由施小炜来担纲。新经典外国文学总编辑黎遥透露,自己公司推出的村上著作至今总销量也超过300万册。与林少华大量采取的意译不同,施小炜于原著,原文意思怎样就怎样翻译,尽量不作任何改动,以适合当下读者追求原汁原味的胃口。

  用“心灵鸡汤”为都市青年疗伤

  与当今日本其他纯文学作家相比,村上春树的作品最为畅销,动辄百万册的销量令人瞠目。知名学者姜建强曾留学东京大学,致力于日本哲学和文化研究,谈起村上春树颇有。他说,村上的13部主要作品在日本已行销2400余万册,仅去年推出《没有色彩的多崎作》,一周之内就突破100万册。这其中畅销的元素何在,日本人为什么喜欢读村上?“村上小说的最大元素就是疗伤。疗什么伤?就是疗现代人的疲惫、慵懒、无聊、彷徨、、妄为、孤独、悲哀、焦虑之伤。”

  充满霉味的小旅馆,死掉歌手的唱片,冰冷的大杯啤酒,敲得心烦的爵士乐,暧昧的两性关系,没有名字的主角,接二连三的死。生命的感觉就是,就是疯狂,就是抽象。如同《没有色彩的多崎作》的开首句:“从大学二年级的7月到第二年1月间,多崎作基本只是在思考死亡中活着。”在姜建强看来,小说里的这些元素通过人和事,在村上的笔下,又竟然如此透明如画,清澈如水,给人说不出的贴合与慰藉,恰恰迎合了日本年轻人的心理需求。

  知名作家陈希我曾留日多年,对村上春树也深有体会。“他的小说确实有吸引普者的地方,明确地说是吸引文青。日本普通人知识素养高,所以文青也多。”陈希我说,文青喜欢浪漫、满足于、于小文化感,村上作品有迎合他们的地方,比如、死亡,比如笔调的轻盈、语言的机灵。村上特别会营造气氛,特别是怀旧感伤的氛围,文青喜欢的就是“那过去了的都成为美好的回忆”。如果要说村上春树是什么大师,陈希我觉得应该是营造叙事氛围的大师。

  迷恋村上的中国读者,以大学生和大城市白领为主,居多是文青。村上小说里的主人公身在大城市,充满爱情、孤独、迷茫和青春的失落,极易引起年轻人的共鸣。沈维蕃举例,像《挪威的森林》写于三十多年前,当时的日本社会背景和当下中国很像,社会财富大量增加,小城市的年轻人跑到都市寻找新生活。小说中的东京类似于今日的、上海,男主人公也是从小地方来到东京,发生三角恋式的情感。

  小说主人公无父母和兄弟姐妹,在大城市过着单身生活,原来的观念和都市发生冲突,透露出一种孤独感。沈维蕃说,怎么去面对大都市带来的孤独感,村上提出可以享受孤独。中国年轻人从中找到心灵鸡汤式的慰藉,而这是国内小说所无法提供的,让村上的小说乘虚而入。中国作家的作品大多迷恋田园生活,乡村题材写得比较好,像莫言、贾平凹就写不出村上这类具有现代都市感的小说。

  除了情感心理上的抚慰,村上的小说还展示了一种个人化的审美生活方式,食物、唱片、衣服、进口酒品牌,永远层出不穷,对物质生活兴趣盎然。“酒吧、衣服、唱片,格调很高,大家觉得很有范儿,把村上贴上小资文化的标签,这是中国读者的独创和误读。”施小炜笑道,村上小说里的生活方式其实在日本、欧美很常见,像自己的日本同学业余就是披头士研究专家,不会觉得有小资情调。但中国近二十多年来,商业消费社会开始兴起,年轻人追求个人精致化的生活,恰好遇上了村上,从中看到了自己想要的都市年轻人生活方式。(节选自《日报》)